用文字记录乡愁 第四届“杜鹏程文学奖”获得者孟江海谈创作体会
2022年03月02日10:32 来源:渭南文艺网 阅读次数:350

日前,第四届“杜鹏程文学奖”获得者孟江海参加渭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对话渭南》栏目畅谈创作历程和获奖感受,以下为节目部分摘录:


主持人:恭喜孟老师获得第四届“杜鹏程文学奖”,获奖后您有哪些感受呢?

孟江海:奖项对一个人的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评判作用,但更多在于鼓励和激励,更为重要的评判,还在于读者和时间。以现实主义著称的路遥老师,曾经撰文称赞杜鹏程老师“永远是一团燃烧的烈火,一个用严峻的神色审视这个世界的哲学家,一个气势磅礴的诗人”。面对诸多文学前辈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获奖对我来说更是一种压力,要对得住这个奖项,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主持人:您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有什么机缘和故事?

孟江海:我是从读高三时开始动笔写作的,那时在华山高中,在玉泉文学社六届社长王毕红同学的推荐下,我还担任过一段时间副社长,协助毕红编辑过一期油墨印刷的《玉泉报》,当然,上面还登了我一篇很短的散文。从此以后,我慢慢就能自觉投入文学创作之中,再到读大学,虽然学的是财会专业,但是作为责任编辑,又在班上办了两年墙报《野蔷薇》,出了学校,因为有些写作基础,转而在行政单位一直从事文秘工作,直接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

主持人:您擅长创作哪一类文学作品?

孟江海:回顾多年的写作历程,我更擅长诗歌和散文创作。这些年,我已出版了两本诗集《另外一个自己》及《我是我愤怒的闪电和西风》,以后又推出这本散文集《崖畔上的柿子树》。它是以我的故乡——西岳华山脚下的红岩村为背景,从乡间的细雨到窄口井和蛇床花,从远逝的灯盏到春天的魏长城遗址,从怀念狼到记忆中的铁匠铺,以一棵柿子树看乡村人生,看四时八节的风俗习惯,看为人处世的生活方式,从写作题材而言,我更擅长围绕文学的故乡,写些乡土文学。

主持人:您最喜欢谁的文学作品,为什么?

孟江海:这些年,读的书很多,但是凭心而论,我还是喜欢路遥老师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人生》,甚至是他的写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这么说,路遥老师就是我人生的导师。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当年我读初中时,一天吊儿郎当,作业不写、上学迟到、翻墙逃学,结果早早流落到社会上,历经了太多生活的艰辛,但是当我从收音机上听到《平凡的世界》,以后又看过全套的纸质书,这才知道自己应该以孙少平作为我人生的兄长,要活得像他那样坚韧好学,不论是面对怎样困苦的生活,还是写作上的孤独探索,路遥老师奋力前行的高大身影,永远是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

主持人:如果让您给现在自己的作品打分,您能打多少分,自己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哪一部?

孟江海实事求是地讲,能打70分就很高了。写作这么多年,每出一本文集,不过两个月,心中的狂喜就会变为淡淡的悲哀,因为和那些经典之作一比,我就会知道自己的差距,随后又要开始一个人孤独寂寞的文学之旅,反复思考接下来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向下深挖,多读多写,力争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主持人:您平时是如何要求自己的,现在是否还有新的创作计划?

孟江海:一个作家,永远要靠作品说话,只有依托文学的故乡,准确把握抒情的艺术焦点,以强烈的情感宣泄,不断冲击读者的心灵,不只是他的作品,连他做人的腰杆也将挺得硬朗。生在华山脚下,平时在写作上,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努力向山顶攀登,而不是在山底下转圈圈。在2019年年初推出散文集《崖畔上的柿子树》之后,从2021年年初开始,我又投入诗歌创作,现已完成了长诗集《月光、灰树,魏长城和它的影子》的初稿,又签了出版合同,计划于2022年秋完成出版发行。在以后写作道路上,我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力求使自己笔下的文字更能突显自己人生的深刻烙印。




【编辑:渭南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