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评协柏峰两部新著得到《光明日报》等报刊及评论家的好评
2024年07月22日14:53 来源:渭南文艺网 阅读次数:146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柏峰,2024年3月至5月,相继出版了《散文艺术论》与长篇纪实文学《行走黄河太华间》两部新著。这两部新著问世后,短短的时间内,就得到《光明日报》等报刊的介绍与肯定,不少评论家发表文章或者致信作者予以积极地评论。

《散文艺术论》由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分为散文艺术探索、中国古典散文、中国现当代散文及外国散文研究等五章,共约31万余字。该书立足于当前散文的发展实践,探索散文艺术。对我国古典散文,侧重从散文发展的主要文体来论述;对现当代散文,着重分析重要作家的作品;还选择性地介绍了一些外国散文。该书属于比较宏观和贯穿性的研究与论述,为新时代散文发展提供了艺术经验与史料。

陕西日报“读书”版,配有书影,介绍此书:

本书立足于当前散文发展实践,对散文艺术较为宏观和贯穿性的研究与论述……为新时代散文发展提供了艺术经验与史料。

——《陕西日报》2024年4月18日

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李炳银先生评论《散文艺术论》说:

这部《散文艺术论》,在纵横交叉论证过程中,对中国散文的历史传统与现实表现,还结合国外散文表现,给予了认真仔细的追踪研究,在比较分析中做出理论评判与界定,许多见识体悟观点具有精警启示意义,是对认识把握和实践散文创作非常必要的参考著作。

著名青年文艺评论家郭超先生认为是“散文艺术研究最新成果”,说:

这部著作,既有理性的阐述,也有对散文艺术的切身体验,两者交融于一体,论述流畅而不乏新见”,又说,“我国散文历史源远流长,但与小说等其他文体相比,散文研究还相对薄弱,柏峰的这部著作,为散文研究贡献了力量,代表了散文艺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年4月23日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先生说:

这本书,既是他(指柏峰)对自己劳动耕耘的小结,也是对散文创作研究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新民先生在评论《一部生动阐述散文艺术的专著》中说:

《散文艺术论》是一部生动阐述古今中外散文艺术演变发展轨迹规律的专著,对当代散文创作具有可操作性借鉴价值,对当代散文艺术研究具有导向性引领作用,对推动当代散文守正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研读和推介。

——陕西工人报2024年5月30日

柏峰长篇纪实散文《行走黄河太华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在新书推文中说,这是:

作者继《千水万壑走洛河》之后的又一力作,是以地理空间为叙述对象的纪实散文写作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文化的产生往往与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行走山水之间,探求其中丰富的自然风貌与深厚的历史承载,是一个既有趣又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的话题。作品以纪实散文的形式,文魂笔情游走于关中东部的地理空间,以黄河与太华山一线为标识,着重记叙自唐宋以来,这一区域出现的影响我国文化与思想进程的历史人物,如司马迁、白居易、南大吉、顾炎武、李因笃、王弘撰、李颙以及“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等,描写他们在这个地理空间内的生活与治学活动,以及文化与思想成就,力图勾勒出关中东部人文底蕴深厚的简略文化思想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18日公众号

《行走黄河太华间》被光明日报誉为“一部历史文化散文力作”。著名青年文艺评论家郭超先生论述道:

柏峰在完成了洛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的长篇纪实作品《千水万壑走洛河》之后,又把目光投向我国历史文化发育发展的重要地域黄河太华间。从汉唐到宋元及明清以及近现代,这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作者通过仔细梳理与深度开掘,呈现出这片土地的历史人文景观之美。

为展示出这些现象级优美景观,柏峰全身心去做“知识考古”工作,下苦功夫翻阅大量的历史典籍,从《史记》《汉书》《隋书》、两唐书到《资治通鉴》《清史稿》,到史料极为丰富的我国古代思想哲学,他逐一细读。柏峰还进行田野调查,为了写作中某个地理环境的细节,作者不惜长时间驱车颠簸在黄河太华间崎岖的乡间小道,或徘徊在荒凉的废墟。走过黄土高原,也走过惊涛拍岸的黄河滩涂,拜访冷僻难寻的文化遗址……

30余万字的《行走黄河太华间》以黄河与太华间地域作为写作的文化背景,以此间历代著名文人为描绘对象,列章叙述,以人物身世入文,以事迹塑身,以诗文呈现人物才情,钩沉于学海,拾遗于书山,还原历史风貌与地理特色。作者力图让黄河太华间的土地说话,发出自己独特而深厚的声音。

——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年6月7日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原会长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炳银致作者,说:

从直观大略翻阅看,我以为你找到了一个自己的抒发书写空间与文体形式,这就是在一个大的时间,空间内,就历史地域中的人物文化表现,给予客观理性及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时域阔大,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众多,内容丰富,使各种有价值的社会内容融合到一起,在有序且理性中有主观的表达。这样的文章,是历史研究,学术探视,文化访问,地域考察,文学描绘等多个门类物点的归一表现,是一种文学的新形态,可又不是简单的散文形式所拘的。这个表现形态,非常有承担与开掘度量,非一般学识浮浅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娇情抒怀者等人可为。所以你的作品是既有地域性研究特点,又因其文化包容有广大全局价值意义,还在文字表达方面具有文体性特点使别人不能轻易重复。非常珍贵难得!祝贺你,也感谢你的人文贡献!

——摘自2024年7月4日给作者关于《行走黄河太华间》的信

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新民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结晶》评论文章中,说:

继长篇文化散文《千水万壑走洛河》之后,柏峰将目光投向黄河太华之间,马不停蹄地考察数年后,终于推出长篇文化散文《行走黄河太华间》……这是一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结晶,是田野考察和穿越历史的对话,是用散文笔法写在大地上的大文化散文。作者走出书斋,大步迈向洛河,迈向黄河,迈向太华山,一边身游大河华岳之间,一边神游万里,思接千载……(这是)大文化散文创作实践,为当代散文创作探索甚或开辟出一条新路。

——陕西日报2024年6月17日

散文家蓼萧在评论文章《一部扩充心量的厚重著作》中说:

这部书文情并茂,骨肉相宜;内容充实,不似寻常应景文章那般空洞无物;文笔生动,不像学术文章那般死搬硬套,一股清新自然雅致之气盈然字里行间,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功力……世间的书,并不仅仅是笔墨写就的,也许,会让人们透过重重的历史尘埃,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哲思与感悟,扩充自己的心量。

——摘自西安新闻网2024年5月31日


【编辑:渭南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