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繁花似锦,芳菲尽染。2024年4月12日,渭南市作家协会、渭南市诗词学会和临渭区作家协会二十多位作家诗人,来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开展采风活动。
渭南市洛恵渠管理中心高度重视,中心副主任师万强、档案室主任张德虎及信息管理科科长东大鹏、曲里管理站站长赵俊昌等全程陪同并讲解。
千年龙首留古韵,百年洛惠润秦东。作家诗人们首先来到渭南市洛惠渠曲里管理站,走进陕西省水情教育基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展览馆。渭南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23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展开了千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引洛灌溉史。通过参阅历史图文、实物资料,观看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申遗专题片等,回眸恢宏壮阔的生动场面,聆听洛河两岸人民千年来对水的渴望,作家诗人无不感到震撼。
渭南市作家协会主席徐喆、渭南市诗词学会会长邢福和、临渭区作家协会主席王晓飞、渭南高新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赵治安等作家和诗人,向管理中心赠予了自己的专著与藏书。徐喆主席、渭南市诗词学会顾问王全民现场泼墨挥毫,奋笔疾书,题写并赠送“惠泽秦东”等书法作品。洛恵渠管理中心向作家和诗人赠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画册及文献读物。
接着,作家诗人们来到曲里渡槽。曲里渡槽东依大峪河水库,西临曲里古堡,是民国时期洛惠渠的标志性工程。槽身长116米,高24米,为单拱排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渡槽结构精巧,刚柔相济,高架凌空,巍峨壮观。特别是曲拱两侧,李仪祉撰文、李奎顺手书的“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的巨幅楹联,形象地刻画出当年水利人的博大胸怀,引发大家的共鸣与连声赞叹。
第三站参观了千年奇柱——龙首渠井渠遗址。在这里,古人修筑穿越铁镰山3.5千米的引水隧洞时,创造出神奇而充满智慧的“井渠法”。竖井可谓一举三得,既是工程通道,又可出土弃渣,兼顾通风采光,提高了工效。为隧洞施工从理论到实践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成为世界工程技术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站在老崖之下广场上,望着巨大的土柱和窑址,大家神情凝注,内心激动,纷纷留影留念。
车马不停,客主同行,春风满面,暖阳助兴。随后,又到达洛惠渠洛东分水枢纽义井闸楼、藏银楼、龙首渠遗址、五洞等地打卡参观,接续领略古人匠心,感受洛水情怀。每到一处,留恋一处,惊叹一处,赞美一处。下午三时许,采风活动结束。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古老灌溉工程就是其中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而今的洛惠渠正向着惠及农业、工业、生态多维的智慧灌区迈进,在延续黄河历史文脉的同时,必将造就作家诗人心中的“千里河西地,秦东米粮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