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阳,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受益人
2023年07月20日14:40 来源:渭南文艺网 阅读次数:479

2021年11月27日,渭南市作家协会一行十人来到渭南市临渭区吝店镇蒲阳村,真实了解和感受蒲阳村在“中国好人”周文科带领下,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2022年,为全面落实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关于倡导的新时代乡村现实题材创作要求,为记录好、呈现好我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伟大壮举,市作协和镇、村委会成员一起为蒲阳村“渭南作家创作基地”揭牌,之后在这里,我们多次组织广大作家开展“乡村振兴,渭南作家在行动”活动,并及时刊发有关作品,努力使我市作家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以文学的形式助力加油。

蒲阳村基本情况。 蒲阳村旧名为“蒲阳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更名为蒲阳村,位于蔺店镇东北6公里处,全村185户,总人口800多人,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680亩,主导产业以葡萄、大棚西瓜为主。2015年被区政府及蔺店镇列为临渭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蒲阳村两委会在周文科的带领下,以当地历史遗迹为依托,挖掘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以蒲阳遗址、蒲阳古城民俗博物馆为载体,充分挖掘富有当地特色的四个文化(党建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廉政文化)内涵,初步建成了富有特色的现代新农村。

“蒲阳村”,从汉王庙遗址出土的门墩石、瓦当,以及文史资料记载看,本地属于西汉与东汉年间一座名城,在09年渭南市田野文物普查中,蒲阳遗址被评定为重要发现,并被列入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蒲阳村主要以本地民俗为基础,以本地历史遗迹为依托,以挖掘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为宗旨,通过对临渭区乃至关中东部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和研究,将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民俗文化保存起来,选择其中最经典的部分进行陈列,从不同层面展示秦东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习俗、风情等文化民俗风貌,让人们由此了解过去,并为秦东文化、蒲阳古城遗址展示及研究提供基地。

亲自感受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增强宣传蒲阳新故事的使命感。天气晴朗的午后,走进临渭区蒲阳村,你一定会误以为进入了梦里的桃花源,这里有干净整洁的路面,扑面而来的淳朴乡情,还有神秘的蒲阳村博物馆,走进村庄,你还会看到明代的瓷器,清代的屏风,座椅,柜子,各式各样的农业用具,而这些珍贵的遗存,仿佛也在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蒲阳村的故事。

这里,先后荣获“陕西省级文明村”“陕西省标准化建设示范村”“陕西省廉政教育示范点”“渭南市美丽乡村”“临渭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临渭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所有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他们村有一个很好的带头人——周文科。

担任村支书二十多年,一心为民,用心用情为乡村致富倾注满腔热血。周文科1995年担任村主任,特别是1998年担任村书记兼主任后,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入手,个人先后垫资60多万元和多方争取资金300多万元,努力改善村基础设施,方便了群众,也为蒲阳村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他思路广、点子多。懂得村民致富的出路必须跳出传统,培育结合实际的主导产业,确保增加群众收入。思路确定之后,行动就是取得效果的最好手段,周文科说干就干,自掏腰包,为村民免费提供100多亩早熟苹果苗和100多亩优质酥梨苗,形成了今天蒲阳村以苹果、酥梨、葡萄等杂果为主的种植模式,村民收入大幅提高,从1995年的1千多元达到2020年的3万多元。在村民富了“口袋”之后,如何富“脑袋”,就成为周文科考虑的首要问题。他以蒲阳古城遗址为依,用自己1996年自建的十面果库改建为党性廉政教育基地及民俗博物馆,先后开设了红色记忆馆、宪法宣传馆、廉政教育馆、初心使命馆、村史家训馆、蒲阳遗址馆和农耕器具馆等8个展馆。并被团省委等十个部门授予全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被市、区关工委授予市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榜样带动,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村民村委好不好,全看书记领着跑。周文科同志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村里实行干部坐班制后,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收拾卫生,接待群众,处理公务。他十分关注公益事业,热心帮扶弱势群体。1998年蒲阳村建新校,他带头捐款一万元。2007年为龙背乡一患白血病的孩子捐款5000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主动向组织捐款1300元。在周文科眼里,群众利益无小事,村民家有了困难,他积极帮助解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周文科带领党员干部,从环境卫生做起,不等、不靠,从自我开始拆除老式厕所,影响和带动群众纷纷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全村共建双瓮式厕所180个。修建了文化广场、标准化村部和老年幸福院等,对通村旅游路沿线,村庄主要出入口,都搭建了古朴自然的设计造型,使蒲阳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三年疫情,蒲阳人万众一心付诸行动,攻坚克难,共度时艰,安全度过了那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现在的蒲阳村,既是一张靓丽的党建文化名片,是市区的党员党性教育和基层干部培训基地,也是一张新颖的传统文化名片,是省市区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农耕文化体验地。他们先后荣获“陕西省级文明村”“陕西省标准化建设示范村”“陕西省廉政教育示范点”“渭南市美丽乡村”“临渭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临渭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奏响开展“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的最强音。现在蒲阳村在周文科同志的带领下,依托蒲阳关中民俗文化博物馆,垂钓、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吃、住、玩一体化服务,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让美丽乡村在蒲阳开花结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蒲阳村成立了以周文科书记为组长的美丽乡村和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一心向党,学党史、感党恩,共筑美好生活时代新风。二是加强阵地建设,营造文明实践活动氛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建成了蒲阳家风馆,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注重良好家风传承的理念出发,集中展示了从古到今、从远到近名人的家风家训。三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以文明实践活动促进文明和谐乡村建设。蒲阳村每年举办春节送对联、唱大戏闹元宵、欢庆妇女节、端午节炸油糕、重阳节传孝道、八一老兵座谈、中秋品月饼、慈善爱心捐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等一系列活动,号召党员、干部佩戴红袖标,开展志愿活动。四是加强积极引导,不断打造氛围浓厚休闲乡村,让村民用实际行动宣扬良好乡风。

现如今,蒲阳村坚持弘扬传统美德,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民风民俗,不断引导村民传承良好家风、分享自家故事、学习好人好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在蒲阳村发扬光大。经济也正由传统农业变成了以主导产业为主,文化休闲旅游为辅转变,村容村貌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绝大多数家庭有了小汽车,为了孩子上学,好多青年农民在城里买了楼房。群众富强了,才是真正的富强。在蒲阳取得这些成绩后面,是新时代宽阔舞台上像周文科这样的默默奉献的好书记,是他们让蒲阳,成为乡村振兴村民的受益人。


【编辑:渭南文艺网】